吾谷网首页
|
新闻
|
市场
|
公司
|
科技
|
品牌
|
消费
|
生活
|
奇观
|
论坛
时间:2012年11月30日-12月1日 地点: 中国人民大学
1
2
3
李里特:让农民过上现代人体面的生活
吾谷网编辑在现场进行微博报道
全国社区互助农业经验交流会开幕式致辞
导语: 起源于日本、兴盛于欧美的CSA是一种回归到为本地社区提供食物生产的小型农耕模式,农民和消费者互相支持,共担农业生产风险并共享收益。这种生产者和消费者直接互动、保护环境的农业模式,是可持续生活的基石。
温铁军:中国四千年传统农业文明不能被糟蹋了
什么叫有机农业,几千年的农业传统文明就是有机农业,难道还需要什么城里官员拍脑袋定标准吗?
[详细]
周泽江:做有机农业 国内比国际更难
陈奕捷:北京观光休闲农业的现状与展望
白晓芸:慢食及可持续食物生产
石嫣:CSA是化解城乡食物安全危机的必然
严晓辉:小毛驴市农园经验分享
日程
议题
交通
嘉宾
论坛一:乡土社区的现代进程
张和清:绿耕城乡互助社经验分享
半个世纪以来,以资本为主导的城镇化发展模式,已经成为主流的全球化发展方向,凭借工业化、土地商业化、都市化、消费主导的发展模式,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详细]
周立:小农经济与食品危机下的“一家两制”
欧宁:碧山丰年祭的实践与思考
高一程:城市郊区社区互助农业的困难与挑战
杨云标:从劳动号子到合作社丰碑的历史怀念
张俊娜:社区大学是营造在地化知识系统的重要载体
何慧丽:爱生活爱故乡就是促进乡土社区新型现代进程
论坛介绍:
农业有问题,但从来不只是农业本身的问题。“三农”问题与危机的发生,一直也伴随着无数或隐或现并日渐多元的缓解性探索与创新性实践,这些实践分布在不同的区域,它们既是在地性实践,更是充满全球视野的反思与展望,共同思考现代化与城市化浪潮席卷下乡村的未来与出路。本论坛邀请各区域长期关注这一议题的研究者与实践者,希望为大会讨论的展开铺垫下更为广阔的视野与线索。
[主持人]赵月枝:西蒙弗雷泽大学副院长
张和清:中大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系教授
周立:人大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
欧宁:《天南》主编 “碧山计划”发起人
高一程:四川郫县安龙村CSA实践者
杨云标:安徽阜阳南塘兴农合作社理事长
张俊娜:晏阳初平民教育发展中心秘书长
[总结]何慧丽:人大农林经济管理博士后
论坛二:生态农场的经验与创新
丹尼尔:瑞士CSA农场的历史和模式
在瑞士一个农夫的贸易联盟一直支持瑞士的CSA,在瑞士西部有一个CSA自发组织的同盟会被建立起来。他们提供怎样运行CSA,从哪里可以获得支持等可行性建议。此同盟会也精心制作了一本CSA的证书,它规定了CSA自发组织的章程,设置了CSA的特征。
[详细]
弗朗西斯卡·瓦尔塞奇:意大利多功能农场的启示
张舜尧:生态农场与休闲农业发展
钟芳:国内现有生态农场模式比较
张志敏:应该给公民一个愿意成为农民的理由
李华:培养“三科”农民是未来发展趋势
论坛介绍:
城乡交界的地方,我们把它想象成一条绳子,CSA生态农场就像一颗珍珠,当我们想象着中国城乡 交界的那一条线,挂满一颗一颗CSA珍珠的时候,那是一幅怎样的景象!各个农场的创意和彼此激发出来的能量正面而有力。城乡交接的地方,挂满珍珠,这样的珍珠既保护着我们的城市,也保护着我们的农村和现代人的心灵故乡。
[主持人]贺灿飞:北大城市与环境教授
丹尼尔:英国永续农业协会成员
弗朗西斯卡:米兰理工大学博士后
张舜尧:农业部全国休闲农业培训班讲师
钟芳: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
张志敏:有机农庄庄主
[总结]李华:北京农学院经管学院院长
论坛三:市民组织与消费者参与
尹瑞庆:社区农园管理与市民参与
现在我们很多的问题就是不透明。这几天微博正在讨论鸡蛋的问题,某一个农场的鸡蛋是不是喂了转基因豆粕。如果是去年消费者也不会提出这个问题,今年为什么?消费者水平在不断提高。他提出来农场鸡的饲料是喂了转基因的豆粕,你还能不能叫有机产品,这个东西为什么不告诉我。这是一个很尖锐的问题,其实就说明了一个问题,透明不透明。
[详细]
徐曦:消费者组织与共同购买
马静雯:如何架起一座真诚沟通的桥梁
常天乐:国内农夫市集的组织与发展
吕新雨:如何推动多样化多元性的农业生态发展
论坛介绍:
“社区互助农业”更通俗的讲,是消费者(市民)积极参与到农业当中,既可能是农业生产本身,在城市或者农村中寻找一小片土地,成为兼职农夫,也可能是更广义“食物网络”的重新构建与组织。本论坛的主持人与发言人都有着长期的消费体验和不同角度的思考,他们将与您分享各自生动又富有启示性的“另类”消费故事。
[主持人]黄瑜:香港中大人类学助理教授
尹瑞庆:小毛驴劳动份额成员
徐曦:上海“菜团”创始人之一
马静雯:怡游健康生活馆创始人
常天乐:农业与贸易政策研究所IATP官员
[总结]吕新雨: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
论坛四:社区规划与农业设计
谢英俊:生态建筑与社区营造
刚才主持人讲的盖房子和社区、农村是息息相关的。为什么说农民自己盖房子这件事情是很重要的。因为建房这件事情在城市里面的人是消费行为,但是在农村他是生产行为,这是很重要的一个观念。但是我们在推动这些农村的重建过程中,这个观念始终都没有搞清楚。
[详细]
雷炯:上海崇明“设计丰收”实践与创新
张光玮:日本传统社区营造
刘娟娟:兼农住宅的理论与实践
娄永琪:城乡交互思维的转变
论坛介绍:
如果将农业生产与农民生计结合起来看,“三农”问题更需突显的一个面向是作为社区意 义上的“农村”问题。那片土地与村落,既承载了农民的生产活动,更负担着农民日夜晨昏的 生活。如何拓展“生产”的多种可能性,如何将“生产”与“生活”进一步结合起来,如何让农民在“安居”的基础上真正“乐业”,则需要建筑、规划等领域更多专业人士的参与和创意。
[主持人]孟凡乔:农业大学副教授
谢英俊:“乡村建筑工作室”创立人
雷炯:同济大学、米兰理工大学双硕士
张光玮: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博士后
刘娟娟:华中科技大学景观系讲师
[总结]娄永琪: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
论坛五:青年返乡与农业创业
魏长:从学农到务农——农大毕业生的生态创业
我们不是专门找有钱的客户,而是给有需要的,有病痛的这些人服务。我们还是期待跟消费者有更多的沟通,我们每个月出版一期的南瓜藤。目前有100个消费者订购我们的蔬菜,并不是每个消费者都能够经常到农场来参观的,8个家庭每个星期沟通一次,做成类似简报一下,把消费者的心声,把我们的理念传递出去。
[详细]
王宁:返乡青年的探索之路(大学生—村官—农夫)
李学友:新农民的微博卖菜故事
张斌:他乡也是故乡——返乡青年的新探索
梁鸿:农民上楼后到底失去了什么?
论坛介绍:
面对亲人要求“逃离农门”的压力与父老乡亲们光宗耀祖的期待,返乡之路如何迂回曲折?返乡者意义上的故乡是否仅包括生我养我的那片土地?无论大学生、第二代农民工,还是无数未曾离乡却已经远离土地的农村青年们,是否简单重复80年代以来以个体模式和单纯增产增收为特征的乡村致富之路?新的农业创业如何带入生态的视角,并以此为契机推动社区重建?
[主持人]潘家恩:国仁城乡法人代表
魏长:福建闽侯佳美农场创始人
王宁:河南登封归朴农园创办人
李学友:四川成都郫县安德镇园田村村民
张斌:姬山书院秘书长
[总结]梁鸿:青年政治学院中文系教授
论坛六:适用技术与传统农业
袁勇:农民田间学校与农技推广
我们的生态技术在不断普及,以前是靠政府补贴和行政命令都难推广的,现在农民自愿使用,产量一般都和常规的产量差不多,产品的种类也非常多。为什么会有这些效果?我认为是三个原因:第一,问题导向;第二,敬天爱人;第三,整全系统。
[详细]
唐冠华:用技术与永续生活方式
刘小平:有机农业种植经验分享
曲再红:有机农业体系中的投入品使用
孟凡乔:有机农业的意义不在于生产安全产品
论坛介绍:
适用技术是被后人誉为“可持续发展先知”的英籍经济学家E.F. 舒马赫在1973年出版的《小的是美好的》中的重要思想,它不仅是个技术命题,同时也是现代生态危机下的哲学命题。悠久的中华农耕文明蕴含着大量的智慧、人生态度与哲学思考,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如何与石油危机下的各种农业转型经验结合互动,为当下实践者的行动提供信心与思考?
[主持人]汪明杰:晏阳初平民教育理事
唐冠华:多媒体设计师
袁勇:四川简阳东溪镇农技推广主任
刘小平:农艺师、有机农场主
曲再红:沱沱工社生产总经理
[总结]孟凡乔:农业大学副教授
生态农业互助网络的思路、建设与推动
温铁军:要学会在小资产阶级的汪洋大海里游泳
小资产阶级善终不善和,就不往一块儿合。当年如果不是毛老头权威大,人家挥挥手农民搞合作社,今天换上谁,你再挥,挥一百下也不合。你说你怎么弄?我们在村里折腾这么多年,我是从大包干年代就在搞农村政策,我干了三十年的农村政策,我们下了多少乡,知识分子在书斋里面、在办公室里拍脑壳,我发一个文件,我如何惠农,那是拍脑壳。
[详细]
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钟芳:生态农业互助网络的基本构建方式
清华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博士后石嫣:CSA核心理念就是分享
南马庄村支书张砚斌:信任是品牌影响力的关键
圆桌介绍:
在“食在当季、食在当地”的理念被慢慢接受之后,如何让消费者在合适的时间收到合适的菜品,似乎已经成为了一个共同但不无挑战的核心难题。面对日益增多的消费者需求与期待,如何摆脱传统简单的手工操作模式,让前沿信息技术和现代物流管理等诸要素加入农场运营中?如何让资本成为中小型农场提升的推动力量又能坚守CSA农场自身特性与独特优势?
农业新力量--社会企业的创新途径
温铁军:企业应该勇于承担社会责任
你说一个企业在报纸上打广告得多少钱,让电视台我们开这个会,前一天北京电视台做了一个半小时的记录,半小时在北京电视台做一个企业片得多少钱,所有这些我们现在做到的几百家国内外企业跟着你报道,那个东西是社会,不是经济,说白了怎么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信用,经济回嵌社会,这是很好的研究生论文话题,你怎么选题,这就是选题。
[详细]
全球有机农业运动联盟代表周泽江:PGS(参与式保障体系)发展前景宽广
马静雯:利用网络营销提高品牌竞争力
李学友:微博一定要做到真实新鲜
长沙农场代表:农场经营需要多元化管理
圆桌介绍:
生态农业是合作型农业,它不仅是人与自然、人与土地的合作,也是人与人的互助与合作。近年来,生态农业的话题在全国各地迅速兴起,更有众多有志之士投身生态农业领域,如何在农业经营、技术、农产品流通、农业人才交流等领域开展互助合作,是CSA大会多年来的主要目标之一。我们一起探讨生态农业互助网络的建设,共同推动生态农业的健康发展。
何慧丽:农村社区我们在行动
吕新雨:构建资本主义生产体系之外的企业模式
李华:发展生态农场一定要因地制宜
娄永琪:设计师应该给农民提供设计支撑
孟凡乔:传统农业不意味回归到原始
生态农业互助网络成立仪式
潘家恩:逆城市化和后三聚氰胺时代的青年返乡与生态创业
迟仁立:农机农艺是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相结合
邱建生:爱故乡计划——发现故乡之美
周泽江:做有机农业 国内比国际更难
第四届全国CSA大会嘉宾名单
女博士的新冒险:石嫣新的农业计划叫分享收获
人大博士建“大水牛”农场种植生态菜
全国社区互助农业(CSA)经验交流会11月30日在人民大学开幕
深圳白领圈地自种特供菜 社区支持农业模式起步
第四届全国社区互助农业(CSA)经验交流会日程
第四届全国社区互助农业(CSA)经验交流会乘车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