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促产提质增效,助企闯市和帮农增收外,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还有许多“副作用”。比如,大家常说有了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农业工作的面貌往往“焕然一新”。因为品牌引领,极大促进了工作思路的系统化和产业资源的聚合化,同时,工作成果沉淀为品牌,不仅“看得见”,也更有价值。
品牌建设促进“工作系统化”。从某种角度讲,农业品牌化也不完全是个“新事物”。先前许多工作,比如基地建设、标准化建设、品控溯源以及宣传推广等,都是农业品牌尤其是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的内容。不过,由于没有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这杆“大旗”,没有战略目标,经常出现“铁路警察,各管一段”或“各家自扫门前雪”的情况,容易造成“首尾不接”的局面。同时,没有品牌统领,向心力弱,衔接不强,系统性差。相反,有了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的引领,提高了协同性,增强了工作思路的系统性。品牌建设促进“资源聚合化”。同理,因为没有品牌建设这个重点,容易造成资源的分散或浪费。以全国范围内开展的“电商示范县”为例。农村电商的重点是农产品电商,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是农产品电商的战略工程。对农口部门而言,电商是农业创牌的助推器。有了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会把原先两个系统的事合并成“一件事”,实现资源的有效整合。我们认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有分工,但目标却是一致的。前端提高生产力,后端提高经济效益,目标相同,就有合力。从这个意义上说,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是产业发展资源的“聚集器”,能有效整合资源。品牌建设促使“成果资产化”。这一点不难理解。以前,管控质量安全的,工作可能做得很扎实,但因为没有品牌,“放心菜”却卖不出“开心价”,大大挫伤了职能部门和经营主体的积极性。再比如农技部门为标准化做了大量的工作,但常无法实现产品溢价,工作积极性严重受挫。我们说“标准化是品牌化的基础,品牌化是标准化的‘出口’”,就是说工作成果必须有所体现,能让实施主体得实惠,否则难持续。如果有了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大家的工作既是品牌建设的重要组成,品牌及其效益又是大家工作成效的体现。更为重要的是,工作成果沉淀为品牌,作为资产不仅可以“传承”,同时,因为品牌效益“看得见”,进而激发了大家的积极性,让产业发展更可持续。
………………………………………………………
本文版权归“农本咨询”所有,欢迎分享!
如要转载,请联系我们授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