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预报异常气候对茶叶、苹果等作物春季生长关键期影响,高科技手段与精细化监测结合支持农业生产,全国各地气象部门有“高招”。
入春以来,很多地区气温偏高,降水偏多。
“早春气温大幅偏高,降水偏多,茶叶物候期提前,开采期将提前十天左右,请做好复工复产准备。”
3月11日,陕西省商洛市气象局发布的预报材料直抵各有关部门,并通过报纸、网站、手机等途径向社会广泛传播。
当前,商洛仍处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用工矛盾突出,开采期又大幅提前,给茶叶生产带来巨大挑战。市气象局及时预报,提醒用工企业和管理部门及时组织人力、物力和资金,根据滚动天气预报科学合理安排复工复产,及时采收新茶,保证品质和产量。
苹果生长、蟹苗繁育、杨梅开花……多地特色种植养殖产业,在一定程度上都受到高温多雨影响。但气象服务,如影相随。
浙江省仙居县杨梅雌花提前了半个多月开花,县气象局高工朱寿燕在疫情刚有所缓和时,就深入各乡镇调研,半个月时间,走访了5个杨梅合作社。针对气温偏高导致越冬病菌冻死少及冬季清园工作不足利于病虫发生发展等实际情况,提出“开春后病虫基数大、病菌出土时间也将明显提前”的科学预判,提醒梅农抓紧开展清园、施肥。
洛川县地处陕北黄土高原,苹果产业是该县的主导产业,每年花期极易发生“倒春寒”,且今年花期提前。洛川县气象局联合延安市气象局相关业务人员通过走访调研,开展“苹果花期气象因子预估”,为果农防御冻害提供了有力保障。
目前,信阳毛尖全面进入萌发期,即将进入春茶采收期。近期当地多晴好天气,气温逐步回暖,茶叶长势加快。图为3 月16 日,河南省信阳市农业气象试验站人员前往信阳毛尖核心产区开展茶叶萌发期生长状况调查,为春茶采摘提供服务指导。图/王秀芳文/杨慧洁
3月19日,在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昌平试验基地,无人机正在10米、20米、30米等不同高度对麦田整体情况进行遥感测量,这是国家气象中心联合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开展的2020年返青期冬小麦苗情地面遥感试验调查。
3月以来,北方气温迅速回升,华北地区冬小麦已进入返青后期。为及时获取冬小麦返青阶段的地面光谱数据、无人机飞行观测数据及苗情数据,两单位展开联合观测试验与调查。
除无人机观测外,他们还利用四通道光谱仪测量冬小麦的植被指数、叶面积指数等植被长势参数,测量冬小麦的高度、行距、密度等,掌握冬小麦苗情的第一手资料。此次试验调查结果为项目后续利用地面观测、无人机观测、高分卫星观测、气象卫星观测等多源资料综合反演冬小麦返青期生长参数、苗情提供基础数据保障。
观测精密是提高气象服务质量的基础。如今,气象观测的科技感越来越强。
黑木耳产业是贵州省剑河县的扶贫特色产业。3月19日,县气象局服务人员深入种植基地开展种植气候调研,并制定气候适应性观测方案,选取有代表性的种植地段,设立林下、稻田和林田混种三种模式的种植适宜性观测点。观测站设立后,可针对温度、日照、降雨、湿度等气象要素,开展黑木耳生长周期定株实地观测记录,配合气象站点观测数据,通过分析形成本地气候适应性指标,从而提供更优质、更高效的气象服务。
河北省蔚县杏扁被列入国家级名优产品名录和河北省特色产业目录。近年来,蔚县气象局与保险公司联合开展杏扁(杏)冻害气象指数保险约定气象站建设和鉴定赔付工作,为种植户提供兜底保障。2020年,该保险由花期保险扩大到花蕾、花期、幼果三个阶段。3月18日,县气象局工作人员深入吉家庄镇王庄子村杏扁种植基地开展新建杏扁(杏)冻害气象指数保险约定气象站选址工作。今年,蔚县气象局计划在该县杏扁主产区具有高度代表性的投保区将再建设19套自动气象站,总数量达到44套,覆盖20个乡镇302个村。约定气象站采集的气象数据将作为保险赔付的主要鉴定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