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物联网、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已融入现代农业的方方面面,智慧农业发展释放巨大潜力。伴随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我国农业发展方式加速向标准化、智能化转变,一些地方纷纷兴起智慧农业,带来从田间到“指尖”的变革:点点鼠标,气象服务到屏幕,什么时候播种更心中有数;打开手机,市场信息即时畅通,解开了农民“春天种什么对,秋天卖什么贵”的纠结;打开电脑,智能监控温度、湿度和光照,缺啥补啥,让田间管理更精准;大数据评价访客、折扣敏感度,让线上农产品更畅销。
近几年,政府多次提出推动发展“互联网+”现代农业、智慧农业,拉动智慧农业建设,为智慧农业发展提供保障。与城镇电商发展不断受阻的状况相比,农村电商发展前景已然成为传统电商的必争之地,因此传统大型互联网电商企业纷纷开展农村电商业务,涉足智慧农业领域,其中阿里巴巴、京东与苏宁为典型代表企业。
当前,我国现代化农业科技研发已初见成效,为智慧农业发展提供高科技支持。“3S”技术、物联网技术、远程监控系统、RFID电子标签技术、水肥药一体化和饵料自动投喂等一些高科技智能化运作技术都已研发成功,并日趋成熟,加快了智慧农业发展的步伐。
另外,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与质量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注重产品品牌,对品牌的认知度也在不断提升。因此建立智慧农业农产品品牌,有助于增强消费者对智慧农业农产品的认同,进而获得市场认可。
不可否认,智慧农业也面临成长的烦恼。一家农民合作社负责人坦言,智能设备投入大,一套田间可追溯体系要花上百万元,一座智能化温室也要几十万元,合作社主要种粮食,上智能设备划不来。也有一些智能装备适用性不广,在一些平原地区效率高,但在山区、丘陵地区作业,难以运用。有的地方一味追求高大上,你搞大数据,我上物联网,盲目建设智慧农业产业园,结果是赔本赚吆喝。
事实上,“智慧+”和农业机械、农业科技一样,是促进农业发展的技术手段。如果只追求“智慧+”这个概念,违背农业发展的基本规律,就容易水土不服。从根本上看,智慧农业要发挥更大作用,更应注重加号后面的内容,要更多着力农业的提质增效。比如,如何让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充分融合,如何真正实现农业资源优化配置,这才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