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教育部发文公布2019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华中农大申报的智慧农业、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等两个专业获批。华中农大和吉林农大申报的智慧农业专业成为国家首次批准设立的新专业之一,这为我国智慧农业的发展释放了一个重要信号。

智慧农业专业属于国家首次批准设立的新专业,该专业依托华中农大植物科学技术学院,主动服务国家新时代现代农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绿色健康等战略需求,注重农业智慧生产、作物信息学、智能装备、农业产业链经营与管理等知识能力的训练,致力培养作物学、信息技术与农业工程技术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创新型和复合型人才。

人才匮乏,农业科技推广能力不足已经成为制约我国智慧农业发展的一个绊脚石。智慧农业具有农业科学化生产知识、互联网信息化应用技术、数据化分析技术以及农机设备智能化运行技能等多种高层次要求,迫切需要既掌握农业知识又懂现代化信息技术的高素质人才。

虽然近年来,我国一直鼓励大学生与在外务工农民积极返乡创业,助推农村经济发展。但是由于农村经济、医疗、教育等方面与城镇差距较大,几乎无法引进符合智慧农业发展需求的人才。

尤其是在偏远的农村地区,农民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思想观念保守、信息技术落后,对待机械化、互联网化等新兴事物的接受能力与消化能力有限,同样不利于我国智慧农业的推广与发展。另外,农业科研体系的完善水平和农业科技的推广能力决定着我国智慧农业建设发展的科技水平。

针对这样的情况,我们要增加智慧农业人才梯度,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首先,加强智慧农业人才高校培养计划,为智慧农业发展输送充足的人才。要强化农业企业的科研主体地位,加强高校、科研部门、农业企业之间的协作联系,深化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促进农业科研成果的可靠性、实用性,加快农业生产问题的解决。促进农业企业将科研成果快速转化为农机设备并进入智慧农业建设系统,以服务现代农业发展为宗旨,建立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智慧农业人才培养体系。

其次,创新智慧农业农民培训方式,增强培训效果。针对智慧农业发展的农民培养方式需要创新,需要增加培养过程中的趣味性或者直观性。加强对外交流合作,鼓励国内农业科研机构与国际农业科研机构建立联合实验室,鼓励国内科研人员参与国际农业科研工作,积极引进国外高素质农业科研人才以及先进的科研成果。

再次,促进农业与服务行业的融合,重点培养符合智慧农业发展要求的新农人,使传统农民(文化素质有限、从事传统种植)先向职业农民(接受过技能培训、懂得机械化生产与操作)转型,再向新农人(接受过正规教育、具有互联网思维与跨界经验的创业者)转变。

智慧农业专业属于国家首次批准设立的新专业,这一信号标志着我国智慧农业人才的培育体系走上了标准化的道路,将为智慧农业的发展输送源源不断的高质量人才。

作者 吾谷网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