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 洪 娟 
管理学硕士,农本咨询规划师,有数十个产业规划和区域公用品牌战略规划项目经历。


疫情期间,我正好在农村,因此有了几点观察与思考。
观察1:党和政府对农村有坚强的领导
我在老家发现,疫情刚开始时,有些老人听不进家人劝告,硬要外出。后来政府“硬核”宣传,他们就不串门、不聚会了。刚看到武汉封城的消息,我就劝老爸宅家不出门。他很生气地反问道“难道今年不拜年了?喜酒也不请了?”事实上,腊月开始,爸妈就陆续参加亲朋好友的酒席。农村人情社会,讲究礼尚往来。但后来,随着事态变化,地方上加大了宣传、加强了管控。我们村也封了,人员无法自由进出。看到政府系列动作,我爸意识到疫情的严重性,自觉紧闭家门。
 为什么我爸听不进我的劝说,但政府一宣传与管控,他就做好防范了呢?我认为有几点原因:第一,党和政府在农民中建立了较高公信力。共产党始终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第二,农民对资讯信息掌握较少。如我们玩微博、看新闻,但我爸他们平常就是看看电视。政府的宣传是他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方式。第三,政府措施会对他们造成直接影响。如“封村”让我爸无法“来去自由”。第四,党和政府宣传得力。老家疫情防控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每家墙上贴的宣传单上有这么一句话“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 
启示:区域公用品牌建设,要发挥党和政府的领导作用


“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农户参与”是区域公用品牌不同于商业品牌的重大特征。农本提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是‘三长工程’”(县市长、董事长、农民家长),并且提出“区域公用品牌建设要让农民群众有‘参与感’‘获得感’‘认同感’。
2019年11月《小康农家》报道了隰县贫困户王平的经历,充分证明了上述观点。王平原先沉迷游戏,“网络玩得很溜”。后来隰县县长王晓斌在隰县电商培训班上的一席话“与其打游戏,不如卖东西”改变了王平,把王平引到了隰县玉露香梨的电商销售中。如今,王平不仅物质上脱了贫,更在精神上脱了贫,成为了当地“电商达人”。王平在采访中提到打算在隰县玉露香梨区域公用品牌之下,投资做大做强自己的品牌。

观察2:“封路”“封村”,
封不了“市场流通”
在老家,村村、组组之间利用竹子、木头等设置了障碍物。这是不是让村里与村外隔绝,形成“小世界”呢?我发现,并非如此。
我老家玉山,初二正式封村。这之前,我家就采购了大米、面粉等食品及纸巾、牙膏等日用品。且不说日用品,单“吃”来说,因为老家地形基本是山地,小时候,乡亲们还种点水稻,现在基本上是买米吃。在我婆家黄山黟县,虽然粮食是自家种的,但家人也多次去县城采购菜品及沙糖桔、猕猴桃等水果。可见,“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在老家已经消失了。
今天,市场经济高度发达,分工越来越细致。中国农村参与到了中国市场的分工,乃至全球市场的分工中。近年,出现了非常多的“一镇一品”“一村一品”。如江苏泰兴黄桥镇是世界最大的小提琴出口基地;山东潍坊市昌乐县鄌郚镇生产了全世界将近1/3的吉他;全世界将近1/3、全国将近一半的泳衣来自辽宁葫芦岛兴城市;河南许昌的假发出口量占全球市场份额的一半以上……前两天,农业农村部、财政部联合出台了“2020农业产业强镇的申报通知”,意在支持农村打造“一镇一品”“一村一品”。
启示:区域公用品牌建设,离不开“社会分工” 


农本以为,“区域公用品牌建设的基础是市场经济”,一地区域公用品牌建设的背后是“价值交换”和“区际分工”。一个地方要发展,就要有参与到社会分工中的产业。一个地方打造区域公用品牌,就是要助力产业在某个领域做到第一或者唯一,成为社会分工中不可或缺的“角色”。 

观察3:疫情下,
“有业”农民在做生产准备
最近我在安徽黟县,偶尔会跟家人去地里打下手,也会在村里“溜达”,每天还会跟玉山老家的爸妈视频看他们在干什么。就这两个村子来看,疫情下农民的状态有所不同。
黟县地形以山地为主,但局部是丘陵、盆地,常年种植茶树、桑树、水稻等。所以,虽有疫情,但挡不住黟县农民干活的决心。有些忙着修剪桑树枝,为养蚕做准备;有些挖掉桑树地,打算种茶树等收益更高的经济林木;有些则忙着给茶园除草、施肥等。而我玉山老家,地形基本是山地,没啥产业。像我爸妈,平常多靠县城周边修造房子打点临工,因临近水库,夏秋会晒点鱼干等。我估摸了下,抛开打临工,靠农业产生的收入部分,黟县是玉山的3倍以上。

启示:区域公用品牌建设的核心是发展“好产业”

农本提出“乡村振兴的支点是‘好产业’,乡村振兴的重点是发展‘好产业’”,并且提出“好产业的四个关键词:特色、优势、主导、高效”。黟县和玉山县的对比,让我更深刻地感受到这一论断的正确性。

“农村发展之根在产业,农民生存之本在产业”,“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就是要让产业‘变先进’”。我们农本人一定要干好本职工作,为乡村振兴多培育一些“好产业”。 

作者 吾谷网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