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本文依据农本咨询合伙人胡王君在农本学习会上的发言整理,有删减。

农业品牌化,农本提出过一个观点:品种第一,品质第二,品牌第三,简称“三品战略”。今天,我从品种、品质和品牌这三个角度,谈一些新的体会。

第一、品种
什么是好的品种?
我理解好的品种是市场需求、生产效率和供应成本的平衡。
1、市场需求
好品种首先表现在市场有需求,现在的梨行业中,“玉露香梨”就比“酥梨”的市场需求更强劲,因此“隰县玉露香梨”就可以比“砀山酥梨”卖出更高的价格,这不是两个地方的差异造成的,而是品种不同的结果。
2、生产效率
一个品种,产量怎样,种植或者养殖的方便程度怎样,老百姓是否容易上手。我们建议邱县发展红薯,老百姓就容易上手。难种植的品种难以形成规模,生产效率往往也不高。以“永修香米”为例,我们建议永修种植“米香粘”、“野香优”,而没有推荐外观更好、口感更好的“玉针香”,就是因为“玉针香”亩产太低了。品质好,生产效率不高,也不见得是好品种。
3、供应成本
我没有说生产成本,而是说“供应成本”。因为商品交付到消费者手中之前的成本,都是产品成本,包括储运、物流,这些都计入供应成本。我知道有个品种的苹果口感很好,但是它不耐贮,还不耐运输,它的供应成本就比较高。红富士系列的苹果栽植面积占到全国的百分之六七十,就是因为从市场需求、生产效率和供应成本的平衡考量,红富士是一个非常好的品种。
有没有产生好品种的机制?也是我时常考虑的问题。
农本为永修香米制订品牌战略规划时,就考虑到这一点。永修香米是当地新培育的产业,品种没有固化,我们就为永修设计了品种遴选的长效机制:首先是建立遴选组织,这个组织由技术专家、市场老总、产业管理干部共同组成;其次,这个组织春耕准备前召开品种遴选会议,确定当年永修香米的主栽品种。当然产生好品种的机制,还可以有对口科研单位、科研专家的布局,实验站的布局,示范基地的布局,乃至育种、脱毒、育苗等各方面的工作,都属于产生好品种的机制。
农本即将与河北辛集开展合作,辛集市梨产业是品种结构调整推动产业发展的典型。辛集现在主要种植黄冠梨,据我们了解,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辛集主要种植鸭梨,是“中国鸭梨之乡”。鸭梨和酥梨一样,曾经是好品种,但是它的口感跟香梨、黄冠梨等新兴品种相比,就有差距。所以,辛集在90年代末00年代初,进行了梨产业的品种结构调整,推动黄冠梨取代鸭梨的产业更新。现在,黄冠梨也已经不是我国梨业的优势品种,辛集梨产业可能面临新一轮的品种结构调整。由此可见,品种对一个地方产业发展的影响。
第二、品质 
最近,我意识到品质的核心是基于标准化和组织化形成供应链。也就是说,品质是农业标准化、组织化的体现。
工作中,我访谈过很多水果消费者。我了解到,消费者对品质最高的要求就是标准化。她们告诉我水果的口感好,不代表品质就高,能够始终如一的口感好才叫高品质。所以品质的关键就是标准化。
那么标准化怎么实现我发现标准化需要组织化来支撑。
去年我参加了“静宁苹果节”,节后我买了20多箱静宁苹果送亲友,给家里也寄了两箱,可太太收到之后告诉我静宁苹果不好”。我说行业里公认静宁苹果好,你怎么说不好?我太太家里刚买过新西兰爱妃苹果爱妃苹果每一个大小都一样,吃上去

作者 吾谷网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